服了,到底谁在用无线充电啊?
服了,到底谁在用无线充电啊?
困住无线充电的,从来不是50W功率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前段时间,工信部发布了最新的《关于印发无线充电(电力传输)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》(下简称《规定》),规定第四条提到“移动、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”稳定传输功率调整至不超过80W,规定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。手机无线充电终于解除50W封印,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无线充电功率至少可以达到80W,这已经追上目前主流价位段手机常见的有线充电功率。
(工信部《规定》截图)
一石激起千层浪,《规定》发布后再网上重新掀起了关于“无线充电”的探讨。一方面,在有线充电不断挑战新的峰值时,国产手机厂商可以在放开后的无线充电赛道大做文章;另一方面,对用户而言,此前颇为鸡肋的无线充电似乎已然向着实用需求转变。
(工信部《规定》部分原文)
说归说,但要知道,距离80W无线充电商用起码还要等到明年下半年,等待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,是机遇当然也是变数。比如,无线充电目前仍是安卓旗舰所有,用户能否在主流价位段用上无线充电?即便拥有无线充电,用户的使用意愿会如期增长吗?
“板上钉钉”的无线充电
是否是鸡肋的“伪需求”?
在讨论手机厂商是否下放无线充电功能之前,我们先回顾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——无线充电是“伪需求”吗?存在即合理,作为手机的附加功能之一,无线充电满足了用户随拿随放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充电的需求。
然而,互联网构成规模更大的群体是学生,无线充电并不是首要需求,毕竟学生党使用无线充电的机会屈指可数。学生时代,我不可能带着一台无线座充去上课;即使带上,凑巧教室座位有提供充电插口,我想应该很少会有人在课堂上经常拿出手机玩。
对于当时从教室到宿舍两点一线的我来说,教室里带上充电宝,保证下课后手机电量充足;宿舍里在床头接根线,躺在床上玩手机是彼时最大的快乐。至于无线充电,有且仅有在宿舍作为写作业时,才会短暂使用一会儿。你也知道的,我一天才学习多久啊……
归根结底,单就使用需求来看,无线充电的使用场景大多处于碎片化、甚至是长时间不使用手机的状态下,比如正在办公室里码字的编辑(没错正是在下)、或者使用车载无线充电的网约车司机等。而像学生、或者户外工作者,缺少使用场景、或者缺失充电条件的话,无线充电就显得鸡肋了。
不可否认,现阶段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仍限制颇多,看似无线实则仍需要一条连接座充的电源线才可以实现充电。当我们把视野聚焦到“无线”领域,或许才是无线充电的桎梏所在。
无线卫星电话,可以无限制通信;无线网络,可以实现20米内的网络连接;而无线充电,目前商用方案是需要与充电器紧密连接,手机就像被钉在充电器上的“钉子”,自身不可移动,充电时离电源的距离仍不过一线之长。
或许是苹果在无线充电领域嗅觉足够敏锐,也可能是苹果能更早地考虑到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义,继2020年苹果推出Magsafe磁吸式无线充电器外,又在后续推出Magsafe外接电池,这一状似小型充电宝的产品可以吸附在手机上,为手机实时无线供电。看似摆脱了线材限制,Magsafe外接电池仍无法解决使用中出现“小功率、大功耗”的问题,低转化率导致其能做的事情堪称有限,沦为不少用户口中“苹果有史以来体验最差的产品”。
类比智能汽车领域的无线充电技术,新能源汽车想要借助无线充电技术“风口起飞”,但更高功率产生的安全问题如何避免?无线充电的工作效率是否达标?成本和收益又是否合算?看似前景广阔,但道阻且长。
无论是常见的无线充电器,还是诸如Magsafe外接电池般的“无线充电器宝”,发热、功耗大等问题的客观存在,充电体验离有线充电还存在巨大鸿沟,更遑论理想中的“真·无线充电”,对于手机无线充电来说还为时尚早。
无线充电飞入寻百姓家
还会面临哪些潜在问题?
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由来已久,100多年前,塞尔维亚裔美籍物理学家尼古拉·特斯拉设计出“特斯拉线圈”,这种分布参数高频共振变压器可以轻松获得上百万伏的高频电压。后来特斯拉又发明了“放大发射机”,即现在被认为的大功率高频传输线共振变压器,用于无线输电试验,这被认为是无线充电技术的开端。
(尼古拉·特斯拉肖像 图源网络)
1899年,特斯拉在其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实验室,利用一个巨大的发射线圈产生1000万伏特级的高雅,在大约30米的距离外点亮了三盏白炽灯。特斯拉甚至设想建立一个“世界无线系统”,可以为地球上的每个人传输信息和电力,但他的想法过于超前,出于种种原因,特斯拉的无线输电设计并没有投入应用,随着他的离世,这些研究资料也被美国当局封存。
(英特尔在美国IDF上展示无线共振能量链接(WREL)技术 图源网络)
直到100年后,英特尔在2008年的IDF上展示了一种“无线充电”(无线共振能量链接)技术,展会现场, 无需任何插头或电线,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贾斯汀当众点亮了一只60瓦电灯泡,这一技术被当时的媒体认为是在致敬“尼古拉·特斯拉”。
(图为Palm Pre)
2009年的MWC上,Palm推出了世界上首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Palm Pre,配备了一个给Treo Pre专用的无线充电器Touchstone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“点金石”。其后三星、诺基亚、摩托罗拉等品牌均跟进使用无线充电技术,直到2017年苹果在iPhone 8上配备无线充电功能,这一充电技术才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。
(图为苹果iPhone 8)
国产手机引入无线充电技术以来,在智能手机市场领域发展极为迅速,短暂的发展周期内就已经将无线充电功率提升到了80W。过高的无线充电功率可能会对航空海运、天文观测等造成影响,出于安全隐患,2021年工信部一纸文件将无线充电功率限制在50W,为这场“快充大战”按下了暂停键。
(工信部官网截图)
有趣的是,限制政策出台,导致国产手机厂商“卷无线充电”的想法化为泡影,
比如小米秀肌肉般宣传120W无线充电,甚至被官媒点名“批评”。时至今日,50W无线充电几乎是当前旗舰产品专属,成为其与主流价位段手机拉开功能差异的卖点。
(人民网官网截图)
无线充电成本贵吗?不贵,但要显的贵。要知道,对比手机动辄百瓦的有线充电功率,50W无线充电本就优势不大,只给旗舰产品甚至是“旗舰超大杯”用,才能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。目前手机市场普遍采用的策略便是如此,主流价位段机型试点更高更激进的有线快充,甚至目前已经达到240W的超高功率;旗舰机型则要相对保守,百瓦左右的有线充电配合50W无线充电,形成功能差异。
(小米立式无线充电器 图源小米官网)
但无线充电便宜吗?看似无线充电只是在手机内部增加了一块磁铁圈的成本,但综合考虑来看,在内部空间有限的的情况下,增加无线充电模块要考虑相关元器件的组合排列;甚至无线充电引发的发热升温问题,也需要额外的散热配合。
(vivo无线充电器线圈展示 图源vivo官网)
从用户角度考虑,倘若无线充电功能真的在全价位段实现普及下放,无线充电适配器是像有线充电适配器一般随包装附送,还是像iPhone这般需要额外购买呢?先不提苹果高昂的Magsafe充电适配器价格,即便是开源的安卓阵营,未来推出的高功率无线充电适配器价格,恐怕会像有线充电的氮化镓电源适配器一样居高不下。
(图源苹果官网)
况且,这也仅是手机这一品类,未来包括耳机、手表、甚至是平板等数码产品都拥抱无线充电后,品牌专用、产品专用,无线充电的小线圈里藏着大商机。对用户来说,无线充电功能的使用成本无疑在缓步提升。
而从行业角度来看,目前效率更高更快的有线充电仍面临难以统一的问题,动辄200W的充电功率仅适用于不对外开放的私有协议,到了公有协议上重新变回了“慢充”。此前统一快充联盟成立后,发布了融合快充标准《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》,未来或将目前的UFCS 融合快充通用最高功率从40W提升到65W,总算开了个好头。
而另一边,2008年成立的WPC(无线充电联盟)面临着和有线充电一样的问题,推出的无线充电Qi标准协议最高只能做到15W的充电功率,远不如私有的50W功率高。
苹果加入WPC联盟后,Qi标准的认可度实现一定提升,WPC也在CES2023期间宣布将基于苹果Magsafe蓝本打造新的Qi2标准,或将采用磁吸式充电方案。但据相关信息透露,Qi2充电标准功率应该在20-30W之间,对改变无线充电私有协议泛滥现状影响不大。
用户或许可以相信,手机厂商有能力把无线充电价格打下来,但是射门之后,厂商能担好“裁判员”的职责吗?
无线充电不只是一项技术
更是一种习惯
前段时间正值618购物节,编辑组的同事几乎都“剁手”疯狂购买,上周赫然发现几位同事桌面上都多了一台iPhone,但有趣的是购入这么久,却从未在其桌面看到过无线充电器。饶是你接触众多数码产品的编辑组都是如此,普通用户真的会有使用无线充电的习惯吗?
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,拿着父母的功能机玩贪吃蛇、俄罗斯方块,手机没电后拆出电池插在“万能充电器”上就可以充电,手机装上备用电池可以继续使用;中学时候,从学校小超市里取回充满电的充电宝,晚上躲在被窝里边充电边看小说;再到大学毕业后,却没有时间再拿起无线座充上的手机。
使用万能充的时候,彼时我们想不到未来会有充电宝、无线充电器,但也在技术变革中不断接受新事物。就像苹果为了产品一体化设计,接连去掉Touch ID和3.5mm耳机孔,牺牲了不少使用体验。而在未来,苹果或许真的把SIM卡槽、扬声器,甚至是实体充电口都给去掉后,无线充电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功能。
试着去接受、去习惯,从“谁在用无线充电”到“无线充电的拥趸者”,似乎只是因为我拥有了一个无线充电适配器。